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健康知识 >> 中医养生

江南烟雨季的中医养生

  • 时间:2025年6月21日
  • 浏览次数:482

     六月的江南,正式步入梅雨季,空气湿度拉满,衣服晒不干,地板打滑,墙角发霉,最难受的是人整天昏昏沉沉、胸闷气短,觉也睡不好。中医养生注重应时、应地、应人,那么在这梅雨季节,如何顺应时令养生、安然度夏呢?
  梅雨季节湿气盛,中医认为,脾具有“喜燥恶湿”的特性及运化水液的功能。若脾气虚衰,运化水液的功能障碍,则痰湿水饮内生,即“脾生湿”;若外在湿邪侵入人体或水湿内生之后,易困阻脾气,导致脾气不升、脾阳不振,即“湿困脾”,均会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职。所谓“治湿不治脾,非其治也”,因此,化湿尤需顾护脾胃,这个时候中医治疗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  饮食方面
  梅雨季节在饮食上应以健脾化湿为主,要注意清淡,多食易于消化的食物,顾护胃气。避免甜腻、生冷、辛辣饮食及饮酒。可多食瓜类、豆类、山药、荠菜等应季蔬菜,以及白扁豆、陈皮、赤小豆、薏苡仁、芡实等药食同源的食物,减少滋补性食物及药物的摄入。可以适当进食一些苦味的食物,取其清热燥湿之效,如苦瓜、百合、莲心等,正是所谓的“苦夏食苦夏不苦”。
  中药调理
  藿香、佩兰、茯苓、薏苡仁、苍术等,都是祛湿的良药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,中医会开出个体化的药方。湿气重且伴有脾胃虚弱:常用参苓白术散,其中人参、白术、茯苓健脾益气,薏苡仁、山药等利湿止泻,从根源上解决脾胃运化问题,达到祛湿目的;体内湿热较盛:如舌苔黄腻、小便短赤,可用黄连温胆汤,黄连、黄芩清热燥湿,半夏、陈皮化痰祛湿,竹茹清热除烦,全方清热利湿,让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。
  中医外治法
  1.脐灸疗法
  在肚脐上进行隔药灸,利用肚脐皮肤薄、敏感度高、吸收快的特点,以及通五脏六腑、联络全身脉络的功能,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,充分发挥中药、穴位、艾灸的三重作用,达到祛湿散寒、调和阴阳的功效。
  2.火龙罐
  综合艾灸、推拿、刮痧、按摩、烫熨、点穴等多种方法,通过揉、碾、推、按、点、摇、闪、震、熨、烫十种手法反复正旋、反旋、摇拨罐体,作用于皮肤肌肉组织,达到气化和序化的作用,针对特别适用于中医中的风、寒、湿所致的痹症,有特殊的疗效。
  中医养生功法
  可选择温和、适量的中医养生功法,如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拍八虚等,以微微出汗为宜,有助于排出人体的湿邪。拍八虚是通过拍打两肘、两腋、两髀(腹股沟)、两腘(腿弯),将人体这八处虚弱之处的湿气赶出体外,从而达到养生保健治病的作用。第一式:清理心肺拍肘窝;第二式:淤散肝气打腋下;第三式:疏通脾胃震两髀;第四式:助运肾水击腘窝。拍打方式:手持空心掌,由轻至重,每天拍打1—2次,每次3—5分钟。
  拔火罐、刮痧、艾灸、温阳罐等中医操作,祛湿轻身茶、乌梅子饮等中药代茶饮,帮你缓解湿气入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