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暑”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。小暑即为“小热”,意思是此时虽然已经能够感受到天气的炎热,但是并未达到一年内最热,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开始。俗话说:“热在三伏”。
三伏天,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时段,人们时常有身体困倦、食欲不振、心烦易怒等不适症状,所谓无病三分虚,所以小暑节气,趁热养生尤为重要。
饮食养生
小暑时节气温较高,湿度也大,人体容易受湿热邪气的侵袭,出现疲倦乏力、头身困重、食欲不佳、脘腹胀满、泛酸腹泻等症状。故在饮食上要注意饮食不节、饮食不洁、饮食偏食等不良习惯,既要注意清热祛暑,也要注意健脾化湿。
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、气血生化之源,主司运化。饮食上可多选用荷叶、冬瓜、苦瓜、绿豆、赤小豆、白扁豆、薏苡仁、茯苓等利水、健脾、祛湿的食材。
起居运动
小暑时节人体阳气旺盛,要遵循“春夏养阳”的养生原则,做到“少动多静”,每天应作息规律,劳逸结合。可在清晨或傍晚至湖边或公园进行散步、太极拳等运动,游泳、瑜伽也是极佳选择。但无论选择何种运动,切忌运动后大汗淋漓,容易耗气伤津。
情志调摄
小暑时节,天气炎热,心情易受影响,烦躁不安,爱犯困,少精神。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,在养生健康方面,应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,养护好心脏。
心为五脏六腑之首,有“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”之说,因此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。中医认为,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,使心情舒畅、气血和缓;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,也符合“春夏养阳”的原则。所以,夏季养生以“心静”为宜,也就有“心静自然凉”一说。
疾病预防
一.中暑:中暑主要是因为气温高,而环境通风差,使体热不能及时向外发散造成的。有些老人在小暑节气时常常会感到烦躁,疲乏无力,食欲减退,甚至头晕、胸闷、恶心等不适,这些症状中医来讲是耗气伤津。对此,可适当进补,以补充身体中气之不足,更要避热、防晒,年老体弱者要尽量减少户外活动。
二.皮肤病:小暑节气前后,由于气候炎热、潮湿,人们最容易长脚气、湿疹等皮肤病。提醒外出旅游时,在林子里或潮湿处,最好穿长衫长裤,减少皮肤暴露;避免到不清洁的浴池洗浴和游泳;注意室内环境的干燥通风,勤换衣服和被褥。
三.胃肠道疾病:进入夏季,气温升高,不仅为肠道致病菌的生长、苍蝇和蟑螂滋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,同时加速了食物的腐烂,再加上吃烧烤,喝冰镇啤酒和饮料等原因,导致胃肠疾病发作紧急就医的事件时有发生,因此,大家不可暴饮暴食,适度饮酒,少吃含高脂肪、高胆固醇的食物等,积极预防胃肠疾病。
四.心血管疾病:高温天气,由于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,各脏器的氧供能力明显减低,增加了心衰发生的风险。心血管病患者在气温高、气压低、湿度高的三伏天雨季常常会感到闷热难耐、情绪急躁、心神不宁,易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。在室外和空调间反复出入,冷暖交替也是心血管疾病发作的诱因之一。所以,进入高温天气一定注意要养“心”,心血管疾病患者除应坚持药物治疗外,要注意生活方式并保证充足的睡眠。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健康知识 >> 中医养生
【节气养生】今日小暑
- 时间:2024年7月6日
- 浏览次数:1623